歼灭了秦军主力的项羽与刘邦会师在灞上后来双方为争夺天下又打了
歼灭了秦军主力的项羽与刘邦会师在灞上。后来双方为争夺天下又打了四年的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刘邦最终把项羽包围在垓下,四面楚歌,逼得虞姬拔剑自刎,而项羽乘夜率领八百多名士兵向南突围,到了天明,汉军发觉项羽逃走,将军灌婴立刻带领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突围后渡过淮河,由于走错了路,不得不原路返回,结果被汉军追上。这时,项羽的手下只有二十八骑,而汉军却是漫山遍野。项羽长叹一口气,对手下人说:“我自起兵反秦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无敌,今天看来是难以脱身了。”说着,他怒目圆睁,大声喝道:“今天就是决战,我在临死前,给你们痛痛快快地打一仗瞧瞧,杀它个三进三出,斩掉敌人的大将,砍倒敌人的大旗,让你们知道,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无能而战败。”这就是成语“斩将刈旗”的由来,它的意思是斩杀对方的将领,砍倒对方的旗帜。
项羽说完,把手下人分成四队,向四方突围,并约定在山的东面会合。接着,项羽身先士卒,大喝一声,催马奔向汉军。只见他冲到一汉将前,手起刀落,已经将那个汉将的头颅斩落马下。然后,项羽是左右驰骋,所过之处,汉军纷纷退后,无人敢抵挡。项羽杀得性起,一会儿,就毙伤一百多名汉军,在汉军中真可以说是如过无人之境。汉军由于惧怕项羽,纷纷避让,但里外三层,把项羽团团围住。项羽拚杀了一阵,回头一看,只损失了两名骑兵。他笑着对身后跟随的手下人说:“这一仗打得怎么样?”士兵都跪在地上说:“大王说的一点儿都不假。”项羽听后是仰天大笑。
最后,项羽只身一人赶到了乌江渡口。他拒绝了乌江亭长劝其返回江东,东山再起的建议。他认为,当初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起兵,如今一人返回,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将自己的坐骑乌骓托付给亭长,自己返身徒步与追赶上来的汉军继续拼杀,又斩杀数百人,自己也身受十余处创伤,最后拔剑自刎。
项羽至死认为,失败是上天的意志,而并非自己在军事上无能,这是他的悲剧。但是他作为军人,血战沙场,视死如归,又往往为人们所称道,所以他又被人们称为“失败的英雄”。
“斩将刈旗”,后来也被人们用来比喻将士勇猛杀敌。
短兵相接
“短兵相接”今天常用来比喻敌我双方,面对面地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作为典故,它最早的出处应该追溯到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所著的《九歌》。他在《楚辞·九歌·国殇》中描写古代战争场面时,就使用了“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诗句。汉朝的司马迁是最早把“短兵接”作为成语来运用的。
作为成语,它最早出自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故事说的是,秦末楚汉相争的初期,汉王刘邦乘楚王项羽大军在山东一带作战的有利时机,亲率五十六万大军一举攻占了楚都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项羽见自己的后方告急,立即领精兵三万从山东挥师南下,迅速包围了彭城,打得刘邦措手不及。汉军仓促迎战,被驱入谷水、泗水,死伤二十余万人。项羽的部将丁公率军穷追不舍,他是项羽手下猛将季布的舅舅,是一个很有心计,也很会带兵打仗的将军。追到彭城以西,穷途末路的刘邦不得不回头迎战,两军在战场上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拼杀。古代作战使用的兵器,弓箭称为“长兵”,刀剑称为“短兵”。近身作战,弓箭无法展开,必须使用短兵器,所以叫做“短兵相接”。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双方自然是奋力搏击。汉军人少,又连日征战,人困马乏,形势非常危急。刘邦自知很难脱身,便勒马回头对追上来的丁公说:“你我都是英雄,何必苦苦相逼呢?”丁公听了先是一愣,随后想了想,便卖了个情面,引兵退去。刘邦这才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带着仅存的数十名残兵败将,脱身而去。
- 如何清洗和保养帽子呢[图]
- 金徽却是无情物不许文君忆故夫此诗意有所讽相如文君乃假托之词否[图]
-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图]
-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飞黄鹄兮[图]
- 敷播种菑(zī)新开垦的田地惟思陈治疆界畎(quǎn)田间水[图]
- 辅宰相为辅佐帝王之人故称风漏吞舟谓鱼网太疏会漏掉吞舟之大鱼比[图]
- 习凿齿见《言语》 注宣武桓温见《言语》 注,器之看重他荆[图]
- 厚貌饰词伪装忠厚虚饰其词选司旧时主管铨选官吏的机构阶品官吏的[图]
- 郗重熙郗昙见《贤媛》 注,谢公谢安王敬仁王脩见《文学》 [图]
- 洪秋士曰偶亦不必定是两人有三人为偶者有四人为偶者有五六七八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