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宣公十五年记魏武子生病时对他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一定要将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魏武子生病时,对他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的爱妾嫁出去。到病危时,却说:一定要让她殉葬。武子死后,魏颗便将她出嫁。理由是人到病重时,神志昏迷,我应当听从父亲清醒时的话。后来辅氏之役,魏颗见一老人把草打成结来阻拦敌方的杜回,杜回绊倒在地,所以被俘。夜晚梦见老人说:我是您所嫁女人的父亲,您履行父亲清醒时的话,我为此而报答。后世便以“结草”作报恩之喻。《檀弓》中也记陈乾昔患病时,对他兄弟及儿子陈尊己说:我死后,要盛以大棺,使二婢子(妾)夹侍我。乾昔死后,尊己说:殉葬非礼也,何况又同处一棺。结果没有将二婢杀死以殉。这都说明当时殉葬之风的盛行,自然也与神灵迷信有关,魏颗和陈尊己等,都是代表早期具有人道思想的先驱。但殉葬之风,始终未曾断绝,清人入关前,尚有这种蛮俗,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便有三个妃子殉死,其中一个那拉氏,就是多尔衮的母亲。
据后汉服虔说:“杀人以葬,旋环其左右曰殉。”《墨子·节葬》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是杀了之后再殉葬的,殷墟发掘的遗迹,就有不少是无头的尸体,这是实物上的证明,我们光是从照片上看看,书本上读读,就够令人毛骨悚然了。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殉葬的习俗除秦以外,各国都是有的(就是世界各国的古代也都是有的)。不过到这秦穆公的时候,殉葬才成了问题。殉葬成为问题的原因,就是人的独立性的发现。”这也说得很有道理。俑的创造,便是对人的价值的新认识的标志。
[1]. 今陕西凤翔城内东南隅有一大土冢,相传为秦穆公墓。三良冢在附近,本坐南向北,和穆公墓对面而立,以示怨恨,清陕西巡抚毕沅将碑改成南立,以示甘服。实嫌多事。
[2]. 田横自刎后,汉高祖欲封其两个门客为都尉。到田横以王礼被葬后,二客穿过坟边,也自刎以殉。
申包胥哭秦庭
申包胥哭秦庭是一件著名的历史故事,《左传》、《战国策》、《史记》皆记其事,刘向《新序》卷七称申包胥为节士。故事发生于公元前506年。
申包胥和伍子胥都是楚人,本来相友好,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自己逃亡在外时,曾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覆灭楚国。申包胥说:那您就去尽力而为,不过您能覆灭它,我一定能复兴它。